今天我以刻不容缓为主题,是因为我多年来不断学习领导指示,剖析各部委决策结论,融合各领域院士专家的见解,理解环保人士关注问题,我深感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已到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阐述刻不容缓的依据:
1)鄱阳湖问题日渐突出,2)鄱阳湖枢纽无可替代,3)水位调度呈现生态优先,4)综合效益显现生态惠民,5)保护水生生物前景可期,6)总书记指示统一行动步伐。这是我在鄱阳湖实践中思考15年的认识,知之深,才有爱之切!
从2008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策划初期,我即是力求将枢纽建设成为生态工程的支持者;2012年审查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我作为参会专家同意项目规划,并建议在项目环评阶段根据不同调度水位情景量化评价生态影响;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进程中,一直通过咨询,深化项目生态导向,强调聚焦水位调度方案和工程效益保障两大关键问题。历经15年我虽未承担过有经费支持的鄱阳湖研究项目或环评任务,但一直坚持观察、思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价值,此项目应该归为大保护项目?还是大开发项目?越来越充分的研究结论支撑鄱阳湖水利枢纽是大保护项目。
一、鄱阳湖问题日渐突出
1、数据为证
鄱阳湖近20年水文监测数据表明,鄱阳湖秋冬低枯水位出现时间不断提前、水位持续下降、持续时间不断延长、退水速率不断加快。9月至11月日均退水幅度增大50%,已呈趋势化、常态化。2003年至2021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时间平均提前了30天,枯水持续时间平均延长了约50天,枯水期水位持续下降。鄱阳湖区各水文站历史最低水位均出现在2003年以后。2022年鄱阳湖星子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6.46米(吴淞高程,下同),鄱阳湖水域面积从3560k㎡减少到225k㎡,容积由208亿m3锐减为6.97亿m3,枯水时间持续至2023年4月23日,累积260余天。即使丰水年的2010年、2020年,鄱阳湖枯水持续时间仍分别长达174天和147天。
2、追根溯源
2003年以来,以三峡大坝为主的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汛后集中蓄水,下泄流量减少,清水下泄造成干流河道冲刷下切,长江干流同流量水位降低,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减弱,致使鄱阳湖水在9月份后出流明显加快;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加大三峡工程影响,鄱阳湖“旱涝急转”“汛期反枯”现象频发,2000年以来共计有5年气象干旱指数排在1961年以来前10位,鄱阳湖流域高温干旱的发生频率加快,强度增强,导致鄱阳湖枯水情势进一步加剧。
3、生态后果
1)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比较鄱阳湖的两次科学考察成果(1984年和2014年),枯水期湿地植被面积从1649k㎡缩减为720k㎡,沉水植被面积由1100k㎡下降到不足700k㎡。2021年调查显示,鄱阳湖沉水植被盖度稀疏,生物量难以测定,平均每10平方米内仅调查到1株,这也是近年来越冬期白鹤由天然湿地向周边人工湿地转移的重要原因;
2)水生生物生境下降。枯水导致鱼类索饵场、产卵场、育肥场面积逐渐缩小,质量不断下降。长江江豚栖息生境不足,近年来在枯水季节收集到的江豚死亡信息,大多与异常低水位、枯水位时间长等有关,2022年快速退水造成近150头江豚被困松门山瓢芽头水域,搁浅风险加大;
3)候鸟改聚人工生境。越冬候鸟数量虽没有明显变化,但组成结构已改变,以草洲为栖息地的雁类占比由过去的47%上升到64%,而涉禽、游禽数量占比下降。越冬候鸟更加聚集在人工生境,如白鹤2021年12月全湖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4065只白鹤,有3724只分布湖外藕池、稻田中觅食,占比超过80%。
4、民生影响
1)影响城乡供水:2022年南昌市通过在赣江修筑临时抬水围堰,保障城区400万居民用水安全。
2)影响农业灌溉。2022年农作物绝收79.7千公顷(119.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1.4亿元。
3)影响通航能力。2022年赣江和信江分别断航35天、84天,共计断行里程超600千米。
二、鄱阳湖枢纽无可替代
解决方案对比结论:
1、用自然恢复替代枢纽即维持现状不变,任由“枯水”继续而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鄱阳湖水问题将无法解决,而且还将加剧,特别是生态环境一旦恶化,短期内难以修复。
2、其它工程方案替代
1)分散引提水方案,针对供水、灌溉等采取单一措施解决,但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湖区局部水位下降问题,且导致湖区湿地生境破碎化。
2)水库群优化调度方案,通过调整三峡等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的调度方式可减缓部分时段鄱阳湖湖口水位的下降速率但作用有限,通过调整鄱阳湖五河控制性水库调度方式和改变下泄流量过程对改善鄱阳湖区枯水情势作用不大;
3)鄱阳湖入江水道坡降恢复方案,该方案没有综合利用功能和径流调节作用,且对入江水道通航有一定影响;
3、鄱阳湖水利枢纽方案,即在鄱阳湖入江水道上建闸,统筹考虑民生和生态,根据生态水位需要科学调度调控水位回到2003年三峡蓄水前。经过水利部审查并形成的审查意见认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是系统解决鄱阳湖枯水问题的有效措施,无更好的其他替代方案。
三、水位调度呈现生态优先
规划环评审批意见着重指出针对调度水位量化评价生态影响,这一要求倒逼工程设计不断优化水位生态调度方案,直至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明确以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鄱阳湖不同水平年自然水位为生态调度基线,形成了工程设计与环境评价的结合点。即调枯不控洪、建闸不建坝、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枢纽建成后,由国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统一调度。真正建成长江大保护的生态调度工程。水位生态调度效果是:
1、汛期自然联通
调度方案是汛期(3月底~8月底),闸门全开,相当于“一座桥”,鄱阳湖与长江实现自然连通,不改变鄱阳湖调蓄长江洪水的功能;
2、短暂拦蓄15天
鄱阳湖水只是在9月1日~15日且最高至2003年前的多年平均水位,实施拦蓄。
3、保长江中下游用水
鄱阳湖利用三峡水库未蓄水时段和长江干流仍处于汛期短暂蓄水。可实现鄱阳湖多年平均出湖水量只减少约9.84亿m3,占鄱阳湖每年向长江输送水量的0.6%,相当于日均减少下泄流量759m3/s,仅占2003年前大通站日均流量(40220m3/s)的1.9%。
4、防咸潮上朔
拦蓄期间仍保证598m3/s生态流量下泄,如果大通流量小于1.5万m3/s,为避免长江口发生咸潮上溯,工程将敞泄不蓄水。
5、恢复鄱阳湖自然生态节律
每年9月16日~次年3月蓄水调控时段,以2003年前鄱阳湖多年平均线为基础,基于丰水、平水、枯水不同年份的情景,分三条线缓慢降低湖区水位,避免水位迅速拉低,以恢复鄱阳湖自然生态节律为目标,力求下泄流量不低于五河入湖流量,不改变鄱阳湖“夏丰冬枯”的基本形态。
四、综合效益显现生态惠民
鄱阳湖水利枢纽在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还显示保障五大安全的综合效益:
1、保障供水安全
可以解决几百万人口的饮水问题。总书记这次到江西考察对枢纽工作作出指示,特别强调了供水问题,湖区城乡年供水量5.48亿m3,供水人口583万人。
2、保障灌溉安全
可以解决现有224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年用水量11.6亿m3,工程运行还可以为规划新增的26.3万亩灌溉面积提供稳定的水源。这是鄱阳湖保持鱼米之乡,保障江西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前提条件。
3、保障航运安全
可以缓解航运的瓶颈,工程可增加枯水季节航道水深和航道宽度,有效改善航道条件,降低航道治理和维护成本,为船舶航行安全提供保障。为“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江西省“一纵两横四支”高等级航道网,和赣粤大运河创造更好条件。
4、保障长江用水安全
工程建成以后有利于国家统筹调控长江上下游水资源。工程调度有利于长江下游干流流量增加和水位提升,特别在应对极端干旱天气,可为长江中下游提供应急水源保障,且比三峡提前5天发挥作用。如实施长江口压咸调度,有效应对咸潮入侵。
5、保障江湖联通安全
恢复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对恢复江湖关系保障江湖安全作用巨大。鄱阳湖水面面积和湖泊容积等均趋近于2003年前状况,河湖相转换时间恢复到了2003年前三峡工程蓄水前的多年平均状态,是众望所归。
希望在以上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投入产出,说明投入回收期、产出获益方,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收益。
五、保护水生生物前景可期
国内外环保组织最关心的是湿地候鸟和江䐁问题。
1、候鸟生存条件转好
现状条件下,11月份候鸟到来时,秋草已老化,候鸟无草嫩芽可食。吃沉水植物根部块茎的鸟也因退水快影响沉水植物生长而缺块茎可食。鸟类不得不到湖外去寻食。在建闸并恢复2003自然水位后,减缓了湖区水位消落,推迟了洲滩植被的出露,秋草生长及泥滩、浅水等各类生境出现的格局与候鸟迁徙节律更加吻合,沉水植被也能完成生活史形成块茎供鸟类食用,增加了越冬候鸟适宜栖息地面积和质量,有利于候鸟种群越冬过程。目前鸟类转向湖外寻食的情景将大为改观。
2、江豚生存有初步保障
目前江豚主要的风险是退水快造成的搁浅风险和枯水期生活空间被压缩问题。鄱阳湖水利枢纽生态调度恰是创造江豚的良好生存条件。至于工程建设对江豚影响的质疑主要体现在对其江湖迁移行为的阻隔、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多项研究表明,长江江豚没有生殖洄游的习性,鄱阳湖与长江干流之间存在的江豚迁移行为主要由捕食和空间需求驱动,工程枢纽的阻隔作用尚无实证依据。基于阻隔时间并不连续,枢纽大孔闸打开天数在31-132天之间,年均时间为72天,占总调控期的比例为34%,即有大约1/3的时间可至少打开一孔大孔闸,满足江豚出入。工程4月至8月底敞开,江豚不受影响,仍可以通过大孔闸。唯关闭调控期(9月1日至次年3月底)闸门对江豚会有一定影响。需要实证数据判断:
1)江豚闸上可生存否?
在闸上还有广袤的水面,枯水季节鄱阳湖江豚会有更大的生活空间,饵料资源也会更丰富,江豚的生存境况较现状会得到改善;
2)江豚可过闸否?
实验室里江豚能通过2米的空间,江豚能否具备过60米闸的能力可实践验证;
3)长江江豚保育经验湖中可重复否?
位于湖北长江故道的天鹅洲迁地保护区已设立30余年,江豚数量由初期迁入和救护的21头增加至110多头(迁出24头、现有90余头),这表明在封闭的水域内江豚可以完成整个生活史,跟踪研究也并未出现遗传基因变异的情况。2022年的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数量已经止跌回升,沿用长江固定区域保育江豚经验,枢纽建成后的湖中江豚保育前景可期。
六、总书记指示统一行动步伐
鄱阳湖以“长江之肾”名闻全球,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对长江和鄱阳湖生态修复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鄱阳湖出现极端干旱,水量减少,鱼类锐减”,要求“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2022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9项水利工程建设。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再次强调鄱阳湖水位屡创新低、枯水位提前且时间延长,湖区供水矛盾不断加剧,要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过建闸方式科学合理调控枯水期湖区水位已获共识,枢纽建设可靠的需求可证明其必要性;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任务是恢复鄱阳湖自然水文节律,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利用汛末洪水资源改善湖区农田灌溉、城乡供水工程取水条件,改善湖区枯水期通航条件,是恢复鄱阳湖与长江江湖关系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已完成的全方位系统研究成果有力支撑项目可行性技术经济论证;
2019年、2022年鄱阳湖相继发生极端枯水,大量的鱼类、江豚因无法及时回归深水区域,江西省持续对鄱阳湖开展了大量研究和监测工作,对鄱阳湖未来水文情势和自然生态变化趋势把握越来越准确,表明对鄱阳湖水利枢纽风险的可控性不断提升。
落实总书记从源头上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的鄱阳湖方案急待行动。面对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重任,15年的准备让我们有底气呼唤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刻不容缓!